
近年来苗圃地新栽国槐小苗愈来愈多, 但部分地区的国槐 树苗, 丝绵木。发现类似油桐带化病的症状通过对晋中地区的 国槐树苗的观察与调查, 发病率约为6 . 6 %~ 1 1 . 3 % .其它地区 也时有发生。
国槐树
国槐带化病与香椿、油桐带化病病变十分相似, 感病的 国槐小树, 嫩枝尖端呈扁平的带状, 宽约2 ~ 5 c m , 长约15 ~ 20 c m 不等, 有的卷曲向内再向上生长, 形成一个大疙瘩, 有的扭曲呈 钩状生长, 酷似一把砍柴刀(图1 ) .病枝上伴有簇生枝及小叶, 入 冬则脱落, 第二年春天, 在病枝上又萌发出新的簇生枝及小叶, 此 病状既影响树木生长, 又影响绿化美化。为了确定病原, 为防治该 病提供依据, 经研究在国槐带化病病枝的韧皮部发现类菌原体(M LO ), 证明过去认为引起国槐黄化病、丛枝病的类菌原体(MLO ) 病原, 也能引起国槐带化病。
1 材料和方法
选取典型的国槐病树及健康树的侧根、嫩尖及嫩皮, 分 别切割成截面积为1 m m Z 、长2 ~ 3 m m 的小长条块, 置于含有 2 % 多聚甲醛和2 % 戊二醛磷酸缓冲固定液中固定过夜, 后用0 . 2 M 磷酸缓冲液漂洗3 次, 1 % 醋酸‘ 巴比妥缓冲锹酸固定液固定3 h , 以上操作均在理℃ 下进行, 尔后样品再经醋酸一巴比妥缓冲液充 分洗涤, 入乙醇梯度脱水, 每个梯度放置15 m in , 用环氧树脂浸 透, E p o n 8 12 包埋后, 用LK B- 5 型超薄切片机切片。切片用2 % 醋酸铀一柠檬酸铅双重染色。用PH ILIPS E M we 4 0 T 型电镜 观察。
2 结果
通过用国槐带化病病组织作超薄切片电镜观察, 结果表 明在病株嫩尖、嫩皮的韧皮部筛管细胞及薄壁细胞中均观察到类 菌原体(脚co p las m a 一lik e or g a ni s m s , 简称M Lo ) 存在。 病株侧根中也观察到少量类菌原体存在。类菌原体呈多形态, 有 圆形、椭圆形和不规则形,
菌体大小为4 50 ~ 6 70 n m , 有的菌体处于二分裂繁殖 阶段, 形状似哑铃型, 其长度可达2 3 0 n m , 有的菌体出芽生殖(图 版工一C, D , E , F )
菌体电子密度较高。健康国槐样品中未见到M L O 存 在, 初步认为国槐带化病系由类菌原体(ML O )病原引起的病害。
建议防治方法:
1.及时截取国槐树苗病枝,带离苗圃地,越远越好。
2.及时防治叶蝉、蚜虫等病源传播介体;
3.改进繁殖方式,避免通过嫁接等方式传播;
4.采用无毒母株繁殖;
5.药剂防治:采用四环素、黄龙宝药肥等药剂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