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者近日从区农技办了解到,近期花卉最容易发生的病害有猝倒病、白粉病、叶斑病、锈病、疫病、炭疽病等病害。针对以上病害,区农技办制定了相应的防治方法。下面主要介绍猝倒病、白粉病、锈病三种病害的防治方法。
湿重苗密易致猝倒病
猝倒病俗称“倒苗病”、“霉根”、“小脚瘟”,主要由腐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侵染所致。猝倒病的病原菌寄主范围很广,严重时可引起成片死苗。绿霸皇、玛丽安、白雪公主等天南星科花卉最容易感染该病,尤其是幼苗的感染率极高。湿度大时,植株的病残体及周围基质上可产生一层絮状白霉,迅速向四周扩展蔓延,形成一块一块的病区。
区农技办有关人员介绍了猝倒病的发病条件与规律。病原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,可营腐生生活。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,产生芽管,直接侵入幼芽,或芽管顶端膨大后形成孢子囊,以游动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到幼苗上,从茎基部侵入。湿度大时,感病部位上产生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。病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~36℃,但土温15~20℃时繁殖速度也非常快,在8~9℃低温条件下也可生长。湿度大、光照不足、栽培过密,植株徒长(尤其幼苗)往往发病较重。浇水后积水处或薄膜滴水处,最易引发该病的发生。
猝倒病在防治中,需加强苗床管理。保持栽培棚内通风透气,降低湿度,幼苗和植株喷施500~1000倍磷酸二氢钾,提高抗病能力。及时清除病株并将病株及周围的土壤铲除,再喷撒58%雷多米尔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75%百菌清粉剂600倍液,或64%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或撒放生石灰进行消毒处理。
进入白粉病发病盛期
花卉白粉病是花卉真菌性病害,其病原菌种类繁多,常见的危害花卉的病原菌有二孢白粉菌、单囊白粉菌等7种。白粉病对花卉的栽培危害很大,如不及时防治,将会给花卉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。该病主要发生在叶片,严重时可侵染叶柄、嫩梢、花梢、花芽、花梗、花蕾、花瓣等部位,初期病部表现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白色粉斑,染病部位略显褪绿或呈畸形。条件适宜时,粉斑迅速扩大,连接成片,其上布满白色粉状霉。发病严重时,病叶皱缩不平,叶片向背卷曲,嫩梢向下弯曲,花期明显缩短或花蕾不能正常展开。
区农技办有关人员介绍了白粉病的发病条件与规律。白粉病的病原菌在越冬期间,其菌丝和分生孢子寄生在花卉的病芽、病枝、病叶或落叶上。温度20℃以上时,病原菌开始生长发育,并产生分生孢子对植株进行传播和侵染。夏季高温高湿时会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,扩大再侵染,通常6月~10月发病较重。在光照不足,风不良,空气湿度大的环境下白粉病发生严重。氮肥施用过多,土壤(基质)中缺钙等因子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。
白粉病在防治中,需加强栽培管理,注意棚内的通风透光,适当降低空气湿度,此外要合理施肥,不偏施氮肥,要氮、磷、钾配合使用,尤其要增加磷、钾肥和钙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。
锈病严重会致落叶
锈病是早春花卉常发病害,其病原菌是担子菌亚门冬孢子菌纲锈菌目的真菌,由于在病部产生大量锈状物而得名。锈病主要危害花卉的叶片,引起叶枯及叶片早落,发病初期在嫩叶上呈斑点状失绿,后期在斑点上密生小黑点,在病斑的背面长出灰白色羊毛状物。锈病发病严重时会引起落叶,较轻时则造成病斑,影响外观及光合作用。
区农技办有关人员介绍了锈病的发病条件与规律。锈病病菌以冬孢子堆和菌丝在病株上越冬,在16~27℃下生长迅速,在南方锈病3月至10月均可发生,一般在5月和8月为发病盛期。锈病的病斑部位产生的黄褐色粉末状物能随风传播扩散,温暖多雨有利于发病。锈病在防治中,发现病芽及时摘除并销毁,减少浸染源。加强管理,降低湿度,注意通风透光、增施钾肥和镁肥,提高植株的抗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