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棕(Caryota urens L.)
①现状:渐危种。董棕在我国仅云南有少量分布,主要生于石灰岩山区。由于过度采伐,成龄植株日渐减少,有些地区的生境完全被破坏,已失去自然更新的条件,而且其生物学特性特殊,自然更新周期较长,容易陷于濒危状态。
②形态特征:常绿棕榈状乔木,高10-20米,胸径30-70厘米,树干中下部常膨大如瓶状,具的 环状叶痕。叶聚生于顶部,二回羽状复叶,长5.5-6.6米,宽2.6-4米,叶柄粗壮,叶鞘叶柄及叶轴上被黑褐色糠秕状鳞片;羽片20-24对,长1.3-2米,每侧有小羽片23-27,成偏斜楔形,边缘具大小不等的啮蚀状缺刻,顶端的一片为宽楔形,具2或3裂。穗状花序长达2.5米以上,下垂,花序轴粗壮,分枝花序多达 400-500,长达 1-1.8米;花极多,每3朵聚生,雌花位于中间,两侧是雄花;雄花萼片3,具纤毛,花瓣淡红色,雄蕊30-102;雌花萼片具纤毛,花冠淡绿色,不育雄蕊3,子房2室,胚珠单生。果为浆果状核果,熟时深红色,圆球形或扁球形,直径2-2.4厘米;种子近球形或半球形。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勐腊、金平、河口、个旧,西部贡山,西南部沧源,东南部 马关、麻栗坡、西畴、富宁等县。通常生于海拔700-1500米石灰岩山地的林中,个别最高可 分布到2450米,最低到200余米。印度、斯里兰卡、绚甸至中南半岛亦有分布。
③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:董棕自然集中分布区(以西双版纳为例)的气候特点是温暖多雨,干 湿分明,5-10月为雨季,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,11月至次年2月多雾,年平均温20-21.6℃ ,年降水量1400-1600毫米,相对湿度80%。土壤为黑色石灰土,pH值6.8-7.5。董棕既能生长在土层较厚的方,亦可扎根于土壤较少,岩石裸露的石缝隙里。为林中的下乔木,一般伴生树种有四数木Tetrameles undiflora R.Br.、油朴Geltis wightii Planch.、闭花木Cleistanthus sumatranus Muell.和轮叶戟Lasiococca comberi var.pseudoverticillata (Merr.)H.S.Qiu等。其幼苗在林下生长,需要一定的荫蔽,长大后可减少荫蔽或下荫蔽。木董棕 需要20-30年后才能开花结果,结果后随即枯死,虽然结果很多,但天然成苗率较低。花果期有交错现象,一般果熟期在5月和10月。
④保护价值:为我国稀有大型棕榈植物,树干髓部可提取淀粉,木质部黑色,坚硬耐腐,可作 物特殊用材;叶鞘的纤维坚韧,可制棕绳;树形,是热带地区美化环境的树种,值得大力保 护和广泛栽培。
⑤保护措施:建议在董棕分布较集中的石灰岩山地(如勐腊县醒河流域的董棕分布区)划定 自然保护区砍伐。同时在热带的园林单位应有计划地人工栽培,以保存种质资源和满足引种 栽培所需的种苗。
⑥栽培要点 采收成熟果实,搓洗去是实和果肉,将种子放在砂床上催芽,经常保持湿润,发芽后移至苗就要上,适当荫蔽。绿化栽培最好用培育2-3 年生大苗,在雨季初期带上定植,容易成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