幼苗移栽关键技术
棕榈类植物在其发芽生根后的一段时间内最适合移植。此时苗木较小,可带种子移植,加之须根少,移苗时不易损伤根系。采用营养袋育苗,大小视培育苗木时间而定,一般来说,1年生苗采用16厘米×18厘米容器为宜,2年生苗用19厘米×20厘米,营养袋太小不利于苗木快速生长。营养土配制用疏松表土、火烧土和麦麸,按5∶2∶1比例加少量磷肥均匀混合后装袋。先装半袋混合土后再放苗,然后扶正苗木装满后压实,使苗木根系与混合土紧贴在一起,淋透水即可。棕榈类植物不能栽得太深,否则会影响苗木生长。过深时要把苗木向上提起,使苗木根系舒展开。
大树移植关键技术
棕榈科植物在苗圃栽培5至10年,多数需若干次分床移栽,因此选用疏植壮苗,成活率较高。
减少根群的损伤棕榈植物根系组织幼嫩,侧根及毛细根多,起挖时尽可能带大土球,并防止其松散开裂。把根群损伤程减到最低,以便维持正常的呼吸作用和吸水能力,提高移植成活率。施工时应准确放线定穴,避免翻工,防止土球松散。
叶片修剪移植时留叶量,应根据不同种类、移植时的气候、移植及养护条件等综合判定。一般应保留原叶片数的40%左右。留叶过多会因水分蒸发大造成叶片枯黄;留叶过少则植株恢复困难且周期长,初期景观效果也不好。
保护植株的茎干及其假茎在起挖、搬运、装卸植株过程中,应使茎干免受损伤,假茎部分不受挤压和弯曲,这是植株健康及尽快复壮的保证。
新植地土壤棕榈科植物在移植时会损伤根尖,移植后一个月内又很难萌发新根尖,因此吸水能力弱。此时土壤透水性、透气性好,则有利于苗木成活,所以定植时应挖大穴并注意客土质量,加入泥炭土及复合肥,以利棕榈植后恢复。
养护在植后一个月内,植株适应性差,应对苗木精心养护,务必及时补充水分、适当遮阴,力争使其在三个月内有新叶萌生。移栽后如遇上连续几天阴雨气候,棕榈苗木会恢复得较好,原因是阴雨天能够避免烈日暴晒等不利因素的影响。
大型丛生苗移植关键技术
棕榈科植物丛生种类具有多个生长点,长成多干丛生状态后,能在移植后较快长出新根。但丛生棕榈也有因树干重,叶片面积大而引致水分蒸发量大,及因透风性差易受强风吹袭危害等缺点。所以,在按照单干棕榈移植施处置外,应增加下列技术措施:
1.实施”毛根法”移植即起挖好较大的土球后,用小铲沿土球外沿去掉部分泥土,保留较多的须根和适度的土球,并随即外包保湿轻质材料,以减轻土球重量又确保成活。例如,对鱼骨葵、三药槟榔等恢复较慢的丛生棕榈的移植可采用此法。
2.实施裸根假植或上盆栽植集中养护至新根萌发、植株稳定后才正式定植。此法适于散尾葵、奇异皱子棕、夏威夷椰子等粗生的丛生棕榈,可减轻运费,方便施工。
总之,棕榈科植物大苗及大树移植,简言而之是抓好五方面,即:选择壮苗;挖好土球及运种精心;适度修剪叶片;搞好植地通气排水;抓好植后养护的防晒和保湿。判定大苗大树移植成功的标志,是植后半年内能保住大部分叶片并能萌生新叶,其中以萌生三片健康新叶为移植完全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