种植区域规划
公共区域:在广场、公园等公共区域,以营造开阔、美观的景观为主。可种植高大的乔木如银杏、国槐等作为行道树,提供遮荫;搭配花灌木如紫薇、丁香等,丰富色彩和层次;铺设大片草坪,如早熟禾、高羊茅等,供人们休闲活动。
居民区:在居民楼附近的绿地,注重植物的安全性和舒适性。选择低矮的灌木如黄杨、女贞等作为绿篱,划分空间;种植一些开花的小乔木如樱花、海棠等,增加美感;搭配多年生草本花卉如鸢尾、玉簪等,减少养护成本。
边坡地带:对于地震后容易发生滑坡的边坡,种植根系发达、固土能力强的植物。如用爬山虎等藤本植物进行垂直绿化,既能固土又能美化坡面;坡顶可种植紫穗槐、柠条等灌木,坡底种植狗牙根、白三叶等草本植物,形成多层次的防护结构。
植物配置原则
多样性原则:选择多种不同类型、不同季相的植物进行搭配,使绿化景观在不同季节都有良好的观赏效果,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。例如,春季可种植桃花、杏花等开花植物,夏季有紫薇、茉莉,秋季有菊花、桂花,冬季有腊梅等。
适应性原则:优先选择本地乡土植物,它们对当地的气候、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应性强,成活率高。同时,根据不同的种植区域和土壤条件,选择合适的植物。如在土壤较干燥的地方种植耐旱植物,在低洼易积水处种植耐湿植物。
功能性原则: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需求选择植物。如在道路两旁种植能吸收汽车尾气、降低噪音的植物,如夹竹桃、珊瑚树等;在医院、学校等附近种植具有杀菌、净化空气作用的植物,如松柏、樟树等。
种植技术要点
土壤处理:在种植前,对土壤进行全面检测,了解土壤的酸碱度、肥力、重金属含量等指标。根据检测结果,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。如土壤酸性过强,可添加石灰调节;肥力不足,可施入腐熟的有机肥、复合肥等。同时,要对土壤进行深翻、平整,去除石块、杂物等,使土壤疏松、细碎。
种植穴挖掘:根据植物根系的大小和土球的规格,挖掘合适的种植穴。种植穴应比根系或土球直径大 20 - 30 厘米,深度比土球高度深 15 - 20 厘米。种植穴的底部要平整,呈锅底状,以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和水分渗透。
苗木选择与处理:选择生长健壮、根系发达、无病虫害的苗木。对于裸根苗木,在种植前要对根系进行修剪,剪掉过长、过密、受损的根系,以促进新根的生长。对于带土球的苗木,要注意保护土球,避免土球松散。在种植前,可将苗木的根系浸泡在生根剂溶液中一段时间,提高苗木的成活率。
种植过程:将苗木放入种植穴中,使根系舒展,然后填土。填土至一半时,轻轻提苗,使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,再继续填土并分层踏实。种植深度应与苗木在原生长地的深度一致,不宜过深或过浅。种植后,立即浇足定根水,定根水要浇透,使土壤与根系紧密结合。
后期养护管理
浇水与排水:地震后初期,由于土壤结构可能不稳定,浇水要适量,避免大水漫灌导致土壤流失或植物根系腐烂。根据天气和土壤墒情,定期浇水,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。同时,要做好排水工作,在低洼地区设置排水沟,防止积水。
施肥管理:在植物生长初期,可适当施一些氮肥,促进植物枝叶的生长。随着植物的生长,逐渐增加磷、钾肥的施用量,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和观赏价值。施肥要遵循薄肥勤施的原则,避免浓肥烧根。可采用环状施肥、条沟施肥等方法,将肥料施在植物根系周围。
病虫害防治:加强对植物病虫害的监测,定期检查植物的生长状况,及时发现病虫害迹象。采用综合防治的方法,如物理防治(悬挂糖醋液诱捕害虫、设置防虫网等)、生物防治(释放天敌昆虫、使用生物农药等)和化学防治(合理使用农药)相结合。在使用农药时,要注意选择低毒、环保的农药,并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方法使用,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。
修剪与整形: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景观设计要求,对植物进行定期修剪和整形。修剪可以促进植物的分枝和生长,保持植物的形态美观,同时去除枯枝、病枝、过密枝等,改善通风透光条件,减少病虫害的发生。对于一些开花植物,通过修剪还可以控制花期和花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