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人工水景目前的状况
目前大多数的小区在规划设计中都考虑到了水景水质日常的维护,但大都是通过单一的手段来处理或物理或化学,因而造成了前期投资大,后期运行费用多,成效却不显著的结果,水体的水质不稳定,或时而藻类泛滥,或时而水发黑发臭,蚊蝇滋生,并且整个水景常有人造的痕迹。
人工湖、景观水的水处理方法简介:
1、物理方式:
i.引水换水方式
当水体中的悬浮物(如泥、沙)增多,水体的透明度下降,水质发浑。可以通过引水、换水的方式,稀释水中的杂质浓度,以此来降低杂质的浓度但是需要更换大量的水,而水资源在我国是相当的匮乏(深圳有过之而无不及),势必要浪费宝贵的水资源。
ii.循环过滤的方式。
在水景设计的初期,根据水体的大小,设计配套的过滤沙缸和循环用的水泵,并且埋设循环用的管路,用于以后日常的水质保养。如果水体面积较大,必定延长循环过滤的周期,使水质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。和引水、换水相比较,虽然减少了用水量,但日常的电能耗费增加了,同时也增加了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的费用。
2、化学方法:投加杀菌灭藻剂
敞开式的水体,在阳光的照射下,会使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,布满整个水面,不仅影响了水体的美观,而且挡住了阳光,致使许多水下的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,释放氧气,使水中的污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,导致水质恶化,发出难闻的恶臭,水也变成了黑色。
所以投加化学灭藻剂,杀死藻类。久而久之,水中会出现耐药的藻类,灭藻剂的效能会逐渐下降,投药的间隔会越来越短,而投加的量会越来越多,灭藻剂的品种也要频繁的更换,对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地增加,而这种污染会影响我们的下一代。
所以说用化学的方式处理水质,虽然是立竿见影的,但它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
二、微生物(生态水处理)
生物界菌种的种类繁多,都有着相当复杂的生理特性,例如有固氮菌、嗜铁细菌、硫化细菌、发光菌等等,这些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,离开了它们自然界将堆积满动、植物的尸体,到处都是垃圾。
在水生生态中,作为分解者的微生物,能将水中的污染物(包括有机物,某些重金属等等)加以分解、吸收,变成能够为其他生物所利用的物质,同时还要让它能够降低或消除某些有毒物质的毒性,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球环境的美容师。
微生物菌种在水体中,不仅要完成它基本的分解有机物,降低或消除有害物质毒性的作用,还要能将水生植物的残枝败叶转换成有机肥,增加土壤的有机质,并且对土壤进行改良,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物理性状,提高水体的环境容量,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,同时也减少了水土流失,抑制了植物病原菌的生长。
人工湖的防渗漏过程
对于不同水域面积的人工湖,可以根据当地地质勘测部门提供的地质资料,设计不同的防漏设计。
人工的日常补水量的多少是降低日常维护开支的瓶颈,湖底防止湖水渗漏是人主观上能控制的,所以在人工湖开挖时,防渗漏工作就应该做到位。而降雨量、蒸发量虽然不能为人所控制,但可以从当地气象部门的资料上了解到相关信息,对日后的补水量的多少和何时会出现补水高峰、低峰做到心中有数,避免出现人工湖水位出现大起大落,影响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人工湖的景观效果。
三、各种水处理方式的比较
处理方式:
1、引水换水:设备成本较高,运行成本高(需要洁净的水源),效果依补水量而定,维持时间不确定,操作容易;
2、循环过滤:设备成本高需要循环设备及过滤设备,运行成本很高(耗电,人工费,设备维护保养费),效果不明显,维时间长就会引发另外形式的污染,操作较为容易需要专人管理。
化学方式:
灭藻剂:设备成本较高(循环设备,加药装置),运行成本较高(耗电,药剂费用),效果明显,维持时间短,操作较为容易需要专人管理。
微生物方式:
投放菌种、水生动植物等:设备成本较低(菌种投放,水生动植物的引种),运行成本较低,效果显著,维持时间长,操作较难。
四、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建立
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建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,根据生态系统的建立状况逐步完善。
(一)、培养并投放菌种。
(二)、投放微生物和水生动、植物的投放。
五、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维护和完善。
(一)、认真做好水质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的日常监测工作。
(二)、水生生物物种的完善。
(三)、水生生物的捕获及管理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