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绿肥,全株密被长柔毛。根系发达,主根深达0.5一1.2米。茎细长,攀缘,长可达2—3米,草丛高约40厘米,多分枝,一株可有20—30个分枝。双数羽状复叶,具小叶10—16,叶轴顶端有分枝的卷须;托叶戟形;小叶长圆或披针形,长10—30毫米,宽3—6毫米,先端钝,有细尖,基部圆形。总状花序胶生,总花梗长,具花10—30朵而排列于序领的一侧;花萼斜圆筒形,萼齿5,条状披针形,下面3齿较长;花形,蓝紫色。荚果长圆形,长约3厘米,内含种子2—8粒;种子球形,黑色。
中文学名 毛叶苕子 拉丁学名 ViciavillosaRoth 界 植物界 科豆科 分布区域江苏、安徽、河南、四川、甘肃等 应用范围 果园绿肥、优质牧草
目录
1 毛叶苕子简介
2 地理分布
3 生长习性
4 绿肥价值
5 饲用价值
6 栽培要点
毛叶苕子简介编辑
中文名(拉丁名)
毛叶苕子(ViciavillosaRoth)
种别名
冬苕子、毛野豌豆、长柔毛野豌豆
科 (科拉丁名)
豆科(Leguminosae)
地理分布编辑
毛叶苕子在我国江苏、安徽、河南、四川、甘肃等省栽培较多,在东北、华北也有栽培;毛叶苕原产欧洲北部,在苏联、德国、匈牙利等国栽培较广,是世界上栽培最早,在温带国家培最广的牧草。
生长习性编辑
毛叶苕子耐力较强,在山西省雁北地区,秋季–5℃的霜冻下仍能正常生长。耐旱力也较强,在年雨量不少于450毫米地区均可栽培。对土壤要求不严,喜沙壤及排水良好的土壤,不耐潮湿,适宜PH5—8,在红壤及含盐0.25%的轻盐化土壤均可正常生长。在晋北右玉一带4月上旬播种,5月下旬分枝,6月下旬现蕾,7月上旬开花、下旬结实,8月上旬荚果成熟,从播种到荚果成熟约需140天。生长后期,植物上部直立,下部平卧,导致茎叶腐烂。
绿肥价值编辑
毛叶苕子也是优良的绿肥作物,初花期鲜草含氮0.6%、磷0.1%、钾0.4
%。根系和根瘤能给土壤遗留大量的有机质和氮素肥料,改土肥田培肥地力,增产效果明显。
饲用价值编辑
毛叶巷子茎叶柔软,各种家畜喜食。可青饲,放牧或刈制干草。据广东省农
科院试验,用纯毛叶苕子草粉喂猪,每2.5公斤可长肉0.5上公斤。适时收获的毛叶苕子粗蛋白质含量可全于物质的20%以上,化学成分见表107。毛叶苕子用作青饲料或绿肥应在现蕾至初花期刈割。为了利用再生草应提早刈割,在草层高达40—50厘米时即应刈割利用,利用越迟再生力越弱,且茎下部叶枯萎脱落,使产量、质量均降低,一般一个生长季节可刈割2—3次,亩产鲜草1750—2750公斤或更高。
栽培要点编辑
毛叶苕子春、秋播种均可。春播者在华北、西北以3月中旬至5月初为宜;秋播者在北京地区以9月上旬以前为好,陕西中部、山西南部也可秋播。千粒重25一30克。亩播种量3—4公斤,以采种为目的播种量可减半。新疆当年收获的种子,出苗率只有40一60%,用温汤浸种可提高发芽率。单播时无论撒播、条播、点播均可。条播行距30—40厘米,点播穴距25厘米左右。采种用行距可增大至45厘米。播深4—5厘米。与禾草或麦类作物如黑麦草(Loliumperenne)、燕麦(Avenasativa)、大麦(Hordeumsativa)等混播,可提高产草量。毛叶苕子苗期生长缓慢,要注意中耕除草。采种时,应在50%以上荚果成熟时即行收获,每亩采种30—60公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