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柳,又名柽柳。广泛分布于新疆塔里木盆地、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、甘肃河西走廊、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、乌兰布和沙漠、库布齐沙漠、腾格里沙漠、毛乌素沙地、乌兰察布高原、宁夏河东沙地、及青海柴达木盆地。在国外分布于阿富汗、伊朗、土耳其、蒙古、前苏联及欧洲东部。
红柳科灌木或小乔木,通常高2~3米,多分枝,枝紫红色或红棕色。叶披针形、卵状披针形或三角状披针形,长0.5~2毫米,先端锐尖,略内弯。总状花序生于当年枝上,长2~5厘米,宽3~5毫米,组成顶生的大型圆锥花序,苞片卵状披针形,花梗短;萼片5,卵形;花瓣5,倒卵形,淡红色或紫红色,花盘5裂;雄蕊5;花柱3,棍棒状。蒴果长圆锥形,3瓣裂。种子顶端簇生柔毛。
红柳3月中旬至4月开始萌发生长,5月下旬至7月开花,或花期一直延续到9月底至10月初,6月下旬开始结果,7月上旬开始成熟。在一个花序上,果熟期不一致,下部果实先熟,顶部的最后成熟,持续时间较长。果熟后种子即行飞散,种子小难于采集。故若采种,应及早采果,以防籽落。种子长0.4~0.5毫米,每克种子约6万粒。根系发达,直根深入土中,接地下水,最深者可达10余米。侧根多水平分布,甚广阔,且多细根。根株萌发力强,耐沙埋,沙埋后可于根颈处萌发大量纤细的不定根,枝条亦迅速向上生长。由于这种特性,在沙区往往形成高大的柽柳沙堆,成为独特的景观。也耐风蚀,因风蚀而暴露的根系,可萌发出很多新枝条。它还极耐沙害。生长较快,寿命长,在适宜条件下,幼龄期年平均高生长50~80厘米,4~5年高达2.5~3米,10年生可达4~5米,地径7~8厘米。寿命可达百年以上。红柳耐旱、耐热,尤对沙漠地区的干旱和高温有很强的适应力。红柳为喜光灌木,不耐荫蔽。喜低湿而微具盐碱的土壤,在土壤含盐量0.5~0.7%的盐渍化土壤上能很好生长,但在土壤表层0~40厘米含盐量2~3%的盐土上生长不良。对流沙适应能力差,在高大流沙丘上栽植,亦生长不良。红柳主要生长在干旱地区的湖盆边缘和河流沿岸,成为盐化低地及其上沙丘群上的一种建群植物,群落覆盖度20~30%至40~70%,伴生植物种随生境条件亦有很大差别。在塔里木盆地地下水位2~4米的较湿润的盐渍化较轻的盐化草甸土和草甸盐土上,伴生有铃铛刺(Halimodendron halodendron),个别地段有残留的胡杨(Populus euphratica),还有长穗柽柳(Tamarix elongata)等几种红柳,草本层常见的有芦苇(Phragmites austttralis)、假苇拂子茅(Calamagrostis pseudophragmites)、小獐茅(Aeluropu littoralis)等,总盖度可达40千克70%。在额济纳河下游草甸盐土上,伴生有黑果枸杞(Lycium ruthenicum)、大花白麻(Poacynum hendersonii)、苦豆子(Sophora alopecuroides)、芨芨草(Achnatherum splendens)等,总盖度达40~60%。在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湖盆周围重盐渍土上,伴生有小果白刺(Nitraria sibirica)、碱蓬(Suaeda sp.)、芦苇等,总盖度30~40%。
红柳是高原上最普通、最常见的一种植物。红柳遍地生根、开花、结果。沙丘下的红柳,根扎得更深,把触须伸得很长,最深、最长的可达三十多米,以汲取水分。红柳把被流沙掩埋的枝干变成根须,再从沙层的表面冒出来,伸出一丛丛细枝,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。春天红柳火红色的老枝上,发出鹅黄的嫩芽,接着会长出一片片绿叶。高寒的自然气候,使高原人很容易患风湿病,红柳春天的嫩枝和绿叶是治疗这种顽症的良药,能使多少人摆脱了病痛的折磨。因此,藏族老百姓又亲切地称她为“观音柳”和“菩萨树”。据悉,红柳亦称柽柳,落叶小灌木,叶绿花红,枝叶可供药用,为沙漠盐碱地造林树种。大芸是一种常用药材,药名叫肉苁蓉,属一年生寄生植物,茎叶黄褐色,花为紫褐色,茎可入药。因此,野生大芸遭受滥采乱挖之厄运,资源衰竭,市场干货一公斤50多元,人工种植适逢其时。由于大芸必须寄生于红柳根部,所以人工种植红柳必须先行,以期规模发展大芸种植业,种植大芸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。身处大漠边缘的阿瓦提县丰收三场敢为人先,规划种植大芸10000亩,首批实施2000亩。此举真乃"开发荒漠经济,建设绿色特区,人造神木之园,但闻花香鸟语"。